识宣
千年一品上如宣

宣纸产自安徽泾县,这里从唐代时起,就以造纸闻名天下,其原产地为安徽省泾县及泾县附近的宣城、太平等地。因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安徽的宣州府管辖,而纸的集散地又多在州治宣城,故名宣纸,也有人称泾县纸。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,南依黄山,西临九华山,襟抱太平湖,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穿境而过,“沿溪纸碓无停息,一片春声撼夕阳。”这是清代诗人赵廷挥描写泾县山溪人家制作宣纸的诗句。

泾县手工宣纸,县有韧而润,光而不滑,纹理纯净,润墨性强等等优点,它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用纸。

宣纸最能完美展现水墨画的韵味

中国现在仍有许多地方,保留着手工造纸技艺,云南的纳西族人,还保持着制作东巴纸的传统;在新疆和田,仍然有纸匠坚持用传统方法,制作桑皮纸;山西沁源的一个小村子里,麻纸传承人,还可以用古老的工具,制作出手工麻纸;四川夹江和浙江富阳都是我国重要的竹纸产地,这两个地方如今仍然在成规模的生产市场上需要的手工纸;在日本也有手工造纸技艺,日本人的手工纸叫和纸,在各种手工纸中也不凡精品,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像宣纸这样,以完美的效果呈现水墨的韵味。

只有宣纸才能完美展现水墨画的韵味。水墨与宣纸接触的时刻,会产生规则的洇化效果,浓中有淡,淡中有浓,层次分明,水墨淋漓,这是一种难以想像的润湿感,墨色就这样润入了宣纸的呼吸。

泾县宣纸“纸寿千年”的秘诀

宣纸寿长的秘诀,与它的原料有关,宣纸的原料加工,仍然延续的是古法技艺,传统工艺漫长的周期与十月怀胎无异。宣纸的制作过程分两个阶段;原料制作和纸张制作。原料生产周期长,檀皮和稻草要用山泉水浸泡、浸渍、蒸煮、洗涤、摊晒。剔除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成分,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工序,最终才能分解出自然漂白的燎皮和燎草,仅此一项就需要8-12个月。

晒摊,宣纸产地标志性的景观。朝阳的坡地,斜坡的石滩,檀皮和稻草都要经历大自然的日晒月养,露润雨霖,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,慢慢变白。其中易老化,不稳定的物质同时也被氧化,经由自然的锤炼和时间的滋养后,留下来的原料,就是宣纸品质坚韧的原因。

有些技艺是机械永远无法代替的,比如宣纸的制作,匠人的智慧,经验与直觉,在每一道关键工序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他们经年累月,艰辛执着地,锤炼着自己的技艺,将自己对技艺的专注和坚守融入到了宣纸,坚韧耐久的品质之中,纸品有如人品。

宣纸对原料选择非常严格,原料只用泾县本地檀皮

大自然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拥有纤维体,但只有那些纤维含量多容易处理,来源充足,成本低廉的植物,才最适合用来造纸,宣纸与其它手工纸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对原料的选择非常严格,制作宣纸只能采用泾县本地生长的优质檀皮和周边的沙田稻草,还有当地没有污染纯净的山泉水,这三者缺一不可,虽然宣纸的制作技艺可以向外传授,但是宣纸本身却不能在外地复制。

檀皮、沙田稻草,两种作用不同的纤维,结合成宣纸的分子结构,在电子显微镜下,檀皮的纤维细胞上,布有较多的纤维长轴,平行皱纹密布,分布均匀,这样的结构,易于留住墨痕,而淡墨与水则向外逐步扩散,与重墨自然分出水线,互不相溶。在原材料的选用方面有一句老话“宁要三溪草,不要铜铃皮”,它和地理环境非常有关系,也充分说明了出产檀皮最好的地方在泾县,而铜铃地区的檀皮皮质薄,纤维少,所以做出来的纸会很粗糙,不柔软。檀皮的长纤维,和稻草的短纤维相互交织,使水墨扩散均匀,墨润十足,这就是宣纸成为最理想书画用纸的秘密。

生产工艺
制作宣纸主体工艺均采用人工古法

泾县乌溪村,山林茂密,溪水环绕,著名的红星宣纸厂就坐落在这里,深圳市艺书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立的宣纸品牌“上宣-古艺宣”,就在这个近百年历史的工厂里诞生。纸厂里仍然保存着一条古老的宣纸生产线,向人们展示传统制作宣纸的过程,这道工序叫“春碓”,就是把晒好的檀皮砸碎成饼,每个饼都在两斤左右,分量凭师傅的手感就可以掌握。

春碓之后就是切皮,有专门的师傅将皮饼切碎,再放下池中制作纸浆,这几道工序从前多靠手工作业,如今已被机器制浆代替。

除了有些劳动环境很差,或者劳动强度很大的,完全可以用机械来代替的,才会采用机械,但是主体工艺还是需要手工来完成,比如说手工捞纸、手工晒纸、手工剪纸、主体工艺如果变了,品质也会变。

捞纸

把纸浆从水中捞出,要下水两次,左一遍是一浆,右一遍是撑匀。捞纸师傅全凭经验和手感,来确保每张纸的薄厚,和纤维分布均匀。捞纸是制作成形纸的第一步,两位师傅抬着竹帘,配合默契,驾轻就熟,动用充满节奏感。

据红星纸厂的资深捞纸师傅周师傅讲,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捞纸师傅,不仅要掌握捞纸的要领,而且每个品种的纸,都有特别的要求,要达到这些标准,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,但能否真正做好,还要靠悟性。捞好的纸要压榨水份,但也要保持一定的湿度。


晒纸、牵纸,最难掌握手中力道

晒纸是手艺活,也是苦差事,纸的品种不同,排面上的温度也在50度和90度之间变化,晒纸师傅常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。把纸从排面上揭下来叫牵纸,最难的就是掌握手上的力度,手重了,纸就抓破了,不用劲纸就牵不下来。毛师傅当年从学徒工做起,一年以后才跟着师傅开始晒纸,这道工序全凭多年的经验,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晒纸工,需要5-10年的时间。

刷痕均匀,纸面平整,这是对晒纸的要求,如果纸面不平整,就会在下一道工序中被检验人员抽走。

剪纸、成品贴标

剪纸是宣纸制作中的,最后一道工序,剪纸用的大剪刀,都是特制的,在它锐利的锋刃下,宣纸被裁成规格大小,然后称得,打上标记,宣纸成品最终完成。泾县宣纸从原料选择,到最终制作成形,整个过程历时长达一年,每道工序中都渗透着造纸工人的艰辛与付出,而这也成为宣纸坚韧耐久品质的一部分。

墨分五色 好墨配好纸

至薄能坚,至厚能腻,在宣纸上一笔落成,墨韵清晰晰,深浅浓淡,纹理可见,层次分明,正是泾县宣纸这种极隹的润墨性,呈现十足墨韵之美。

在中国画里,“墨”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。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,也可使画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,完美地表现物象。

墨分五色或指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;或指浓、淡、干、湿、黑;也有加“白”,合称“六彩”的,实际乃指墨位运用上的丰富变化。

其中“干”与“湿”是水分多少的比较;“浓”与“淡”是色度深浅的比较;“焦”,在色度上深于“浓”;“白”,指纸上的空白,二者形成对比。各种墨色的特点及

用途如下:在古代画家能够善于用墨,宋代的马远(号遥父),元代的方从义(号方壶),清代的恽寿平(号南田字正叔1633年生)和清代的华秋岳(号新罗),他他们都是长于用墨的画家,他他们几家的山水画、花鸟画,至今看来,还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,耐人寻味。

泾县宣纸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內经历100多道制作工序。檀皮纤维主要采用的是其韧皮纤维,这种纤维由纤维素形成,存在皮中,呈筛管分子结构,薄壁细胞和厚壁细胞成切向排列,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由高聚糂组成,纤维素占40%,木质素含最少许,在

热碱下即可溶出果胶和素,易漂白,檀檀皮韧皮纤维一般在1.2~3.7mm,比宽314,湿地度高,尤其是纤维规整度好,即有809%的纤红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均匀度好,易于流解打浆。

檀皮纤维细胞在自然风干状态下,初生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,在纤维表面形成许多皱纹、纹理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,发现青檀皮纤维细胞上布有较多的纤维长轴,呈平行的皱纹最为突出,不但致密而且分布均匀,故在书画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和迹。又由于纹存在,淡墨和水会沿着沟道向外逐步渗扩,故而形成不不同层次(浓、淡、水),重重笔时又自然分成界限(又叫水线),互不溶混,造就了书画的立体感。

传巯制作的燎草浆,长短纤维相互交织,有机结合,使得水扩散均匀,将水墨固定在一定范围内,呈无锯齿形辐射状态,饱满,墨润十足。这是宣纸的一大特点,是其他任何材料无法相比的。比如说:雁皮、枸皮、桑皮、木浆、竹浆龙须草、芦苇浆等都无法与檀皮、燎草相提并论。宣纸的润墨性简言之就是:着墨于纸上,呈园圆形化开,吸墨力强,层次清晰。墨分五色,即是指墨色于纸上的丰富变化与表现效果,只有这样,才能满足书画家的要求,创作出更好的作品。

笺色古光自然风雅颂

轻似蝉翼白如雪,抖似细绸不闻声。在光线下展开宣纸,可清晰看到自然原料纤维在纸上匀整分布,形形成独特云彩花。

宣纸较其他纸张相比,“至薄能坚,至厚能賦,笺色古光,文藻精细”、“韧而能润,光而不滑,色白如霜,搓折无损”等特点,所谓“白肌里藏骨筋”,古今文人强客对泾县宜纸总是赞誉有加,其耐老化、不变色、防虫蛀,因此享有“千年寿纸”、“纸中之王”的美誉,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宣纸按纸面洇點程度,分为生宜、半熟宣、熟宣。

生宣

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,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,以之行泼墨法、积墨法,能收水晕墨、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。写意山水多用它。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“多变”的墨趣.落笔即定,水畀渗沁迅速,非熟练者不易掌握,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

吸引了自古至今无数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韵、变化上不懈探萦,至今未间断。

熟宣

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,故纸质较生宣为硬,吸水能力弱,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涸散开来。因此特性、,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。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“漏矾”或脆裂。熟宜可再加工,珊瑚、云母箋、冷金、洒金、蜡生金花罗纹、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。

半熟宣

半熟宣,亦称煮锤宣,也是从生宣加加工而成,吸水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,“玉版宣”即属此类。